更新日期:2014-12-15 17:17
濰坊概況
一、地理位置、轄區(qū)、人口、面積
濰坊市位于山東半島中部,北緯35°41′~37°26′、東經(jīng)118°10′~120°01′之間,南依泰沂山脈,與臨沂、日照兩市相鄰,北瀕渤海萊州灣,東與青島、煙臺兩市相接,西與東營、淄博兩市為鄰。地扼山東內陸腹地通往半島地區(qū)的咽喉,膠濟鐵路橫貫市境東西。直線距離西至省會濟南183公里,西北至首都北京410公里。全市總面積16140平方公里,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0%。濰坊市現(xiàn)轄濰城區(qū)、奎文區(qū)、坊子區(qū)、寒亭區(qū),青州市、諸城市、壽光市、安丘市、高密市、昌邑市(以上均為縣級市),昌樂縣、臨朐縣4區(qū)6市2縣;另有高新技術產(chǎn)業(yè)開發(fā)區(qū)、濱海經(jīng)濟技術開發(fā)區(qū)、綜合保稅區(qū)、峽山生態(tài)經(jīng)濟發(fā)展區(qū)。據(jù)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統(tǒng)計,全市常住人口為908.62萬人。
二、歷史沿革
濰坊歷史悠久。早在6000多年前,彌河故道旁就有人群定居。自夏以來,歷代王朝政權在此封國建邑,設州立府。夏、商時期,境內有斟灌、斟、寒、三壽等封國。周初,武王封邦建國,封太公望于齊,都營丘(今昌樂境內)。春秋時期分屬齊、魯、紀等國。今濰坊版圖在秦時分屬膠東、臨淄、瑯琊三郡,漢朝時屬青州刺史部,唐代屬河南道,宋代屬京東東路,明清兩代分屬青、萊二州。民國初屬膠東道,1927年廢道直屬山東省。1948年4月27日濰縣解放,成立濰坊特別市和昌濰專區(qū),1967年3月昌濰專區(qū)改為昌濰地區(qū),1981年7月更名為濰坊地區(qū),1983年10月改為省轄地級市,實行市管縣體制。1958年10月,博山縣劃歸淄博專區(qū),1969年臨淄縣劃歸淄博市,1978年膠南、膠縣及黃島區(qū)劃歸青島市,1983年10月平度縣劃歸青島市,1992年12月五蓮縣劃歸日照市。2007年,我市進行了行政區(qū)劃調整,將安丘市的黃旗堡鎮(zhèn)、趙戈鎮(zhèn)和昌邑市的太保莊鎮(zhèn)劃歸坊子區(qū)管轄,將壽光市的大家洼街道劃歸寒亭區(qū)管轄。濰坊市現(xiàn)轄4區(qū)、6市、2縣,4個經(jīng)濟區(qū)。
三、地貌概況
濰坊市地勢總體特征是南高北低。南部為山區(qū)、丘陵,地面高程在海拔100米以上,最高海拔1032米,面積5646平方公里,占全市總面積的35.6%;中部為傾斜平原區(qū),地面高程在海拔7-100米之間,坡降1/500-1/1200,面積6597平方公里,占全市總面積的41.6%;北部沿海為濱海平原區(qū),地面高程在7米以下,面積3616平方公里,占全市總面積的22.8%。
主要河流:濰坊市境內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3條,主要水系有濰河、彌河、白浪河、南北膠萊河和小清河等五大水系。
濰河,全長246公里,流域面積6367平方公里;
彌河,全長177公里,流域面積3863平方公里;
白浪河,全長127公里,流域面積1237平方公里;
南膠萊河,全長42公里,流域面積1500平方公里,在高密市境內7.4公里;
北膠萊河,全長103.5公里,流域面積3900平方公里;
小清河,全長237公里,流域面積10276平方公里,在壽光市境內入海,在我市境內長19.8公里。
四、氣候、土壤、礦產(chǎn)
濰坊市處于北溫帶季風區(qū),背陸面海,氣候屬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大陸型氣候。冬冷夏熱,四季分明。春季風多雨少;夏季炎熱多雨,溫高濕大;秋季天高氣爽,晚秋多干旱;冬季干冷,寒風頻吹。1978-2007年平均氣溫12.9℃,一月平均氣溫-2.3℃,七月平均氣溫25.3℃,極端最高氣溫40.7℃,出現(xiàn)在1982年5月25日,極端最低氣溫-24.2℃,出現(xiàn)在1985年12月8日;全市年平均降水量605.8毫米;無霜期195天。
濰坊自南至北分布著棕壤、褐土、潮土、礦姜黑土和鹽土5大土類。濰坊處于我國東部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和第二沉降帶的銜接部位,現(xiàn)已發(fā)現(xiàn)金、銀、鐵、煤、石油、藍寶石、重晶石、沸石、膨潤土、花崗巖等礦產(chǎn)種類58種,已探明儲量的36種,開采利用的42種,有12種礦產(chǎn)儲量居全省首位。